欧TALK 14期|破译城市1KM²

2020-08-03

image.png

7月21日晚上19:45-21:00,“破译城市1k㎡ 2020AUBE欧博奖学金开题圆桌派”直播沙龙在南山区万科云设计公社顺利举行,访谈实录当晚已于B站及搜狐焦点两个直播平台同步播出。其中B站直播间高峰期近3800人在线同时观看。

 

城市研究者张宇星博士、景观师祝捷、城市设计师李亚鹏、建筑师王展、建筑媒体人方小诗5位斜杆青年,在21日晚的直播沙龙中围绕2020AUBE欧博奖学金征集主题——1KM² 紧凑城市与日常尺度,讲述了“1KM²”课题形成的背景和契机,并分享对“1KM²”题目的理解与感受,探讨如何在旅行中发现、观察、体验城市。

image.png

本期欧TALK是以视频访谈形式改版后的首期节目,精选了2020AUBE欧博奖学金开题圆桌派访谈中同学们重点关注的讨论话题内容,以期帮助大家从多个角度破译城市1KM²。

在此也提醒计划申报的同学,8月9日(下周日)18点前将截止2020AUBE欧博奖学金报名,大家要抓紧时间准备相关申报材料递交报名申请了!(点击了解申报详情)

 

△“开题 圆桌派”精华版

 

开题圆桌派精选内容

1

如何理解“1KM²紧凑城市与日常尺度”

image.png

这个征集主题特别吸引人,我看到这个题目也想去到一个未知的城市,然后去研究这个城市的1KM²。1KM²是中国和西方古代城市通用的尺度,我们研究中外老城市的尺度,很多尺度都在1KM²上下,并不像现在动辄就是几百平方公里。人类建筑文明的历史尺度中,1KM²占了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因为在汽车出现之前,人类是靠双脚行走在城市中生活的,这样的方式决定城市范围不可能太大。1KM²能把古代城市跟现代城市街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

image.png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首先是“紧凑城市”,其次是“日常”,第三是“尺度”。作为景观设计师,看到这样的题目,我会先看到“日常”这件事情,因为长时间工作的关系,我会更加关注大家的日常生活。有一句话说,“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城市空间格局的不同,城市形态会影响人,而人的需求也会反向影响城市。从日常角度出发,也许可以发现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正如张博士所说,城市的尺度从1KM²慢慢变大,深圳是2000平方公里,重庆是几万平方公里,都是超大尺度的城市。但是,几千年来人的尺度没有变小,也没有变得更大,人的根本需求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从日常尺度来讲,我们对于社交、城市空间形态或者因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都需要从人的日常需求这个最根本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会关注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不变的那一部分,从而反思未来城市的需求,如何把最本质的东西保持住、保护住、保留住。

image.png

我们出题的初衷,其实也是想探讨城市单元,高密度城市中如何关注人的尺度,如何配置最佳生活半径。1KM²是比较宜居的生活半径,也可以是以地铁站为原点,500-800米的空间,人们步行可以达到的区域。我们的题目有三个支点,一是1KM²,二是紧凑城市,三是日常生活。你可以去一个想去的地方,那个城市是高密度、功能紧凑的现代化城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框定1KM²区域,在这1KM²区域中进行研究。这1KM²不仅是一个城市单元,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标尺或者一个基准。我们通过研究这1KM²来思考当下时代的尺度是什么,这就是出题方想向大家传达的观点。

2

如何界定紧凑城市

image.png

只有容积率达到一定程度,人与人的交往、经济的活跃度才会有城市的集聚效应,可以此为基础及以上作为范本去研究紧凑城市。只要它有活力、有聚集、有城市属性、有密度的空间特质,都可以作为旅行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之前在香港读书,香港容积率挺高的,是一个高密度城市。港岛平均容积率8-10,密度非常高。香港有很多高密度下的城市空间值得探索,往往高密度的空间是各种要素的集约,是资本的集约,是开发的集约,是效率的集约,同时也是人文的集约、公共空间的集约。如果我有5万元可能不会去香港,因为有点儿近。但是香港是比较好的高密度城市研究对象。

城市是特别复杂的有机体,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生命体,不宜把研究范围定的太大、太广、太全。你应该以自己的专业、兴趣等为具体的出发点,去找到切入1KM²的城市角度。比如公共空间系统、慢行系统、TOD,从交通、景观或者社会的角度都可以。

只要有一个切入点打开1KM²,每个人会对同样的1KM²研究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希望大家从多角度、多专业、跨界融合,找到思维的碰撞和火花。

image.png

同学们在申报时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解题,第一个角度是选择一个很想去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划定1KM²区域,研究这1KM²区域里的问题。第二个角度是某些人对特殊课题、特殊城市很有兴趣,你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一个符合紧凑城市和日常尺度研究课题的目的地,以这个角度规划你的旅行考察计划。

image.png

以伦敦为例,伦敦大部分城市肌理来自于维多利亚时期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海外资本进入伦敦后,狗岛金融区域开始形成非常高密度、集约化的城市结构,但伦敦仍然是扁平化的城市,算不上高密度的紧凑型城市。
但是,我对伦敦的认识是由一个一个城市单元组成的,这个城市单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伦敦的社会结构。因为英国是一个比较严格的阶级社会,每个社区都有对应的居民,每个社区的居民对应每个社区的社会地位和阶层。

第一眼看到1KM²这个题目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边界。一个由排外性产生的社区形成1KM²,首先它是一个社区,是城市的因子,因子互相之间的勾连形成了大都市目前的生存状况。我会从边界、关系来理解1KM²这个题目,首先从外部作为参照,反观1KM²内部,这是我自己为这个题找到的切入点。

3

如何划定1KM²研究范围

image.png

1KM²是城市的基本像素的概念,代表了城市的精华或信息集聚的能量、密度,所以我愿意把1KM²看作城市的基本像素。很多城市看起来很平坦,也没有什么人口密度,但是信息含量非常高,多样性程度很高,它的1KM²跟另外一个城市的1KM²完全不可同等。

比如伦敦1KM²,你在里面逛十天会觉得还会有更多发现。但有的城市100KM²,你进去看了一天就不想再看了。所以我们要超出1KM²这个概念的限定,虽然以1KM²为题,这背后是考察城市信息的密度、多样性的密度、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深层次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是我们从这个题目表象看到的本质。

同学们拿到题目肯定不能简单的划一个1KM²网格,那样的话就太机械了。有的城市虽然很小,但信息密度远远超过一个大城市。很多旅游城市看起来很小,但它的1KM²比很多城市的几十平方公里影响力都大。

这就联系到另外一个话题,也就是1KM²跟1M²的关系,现在很多人宅在家里,1M²的尺度,其实他可以超越1M²,这个1KM²的意义跟现代主义早期已经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90后,00后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在1平方公里里走路,我表示怀疑,我觉得关心的是外卖离我1公里就够了,至于我要不要走出1KM²无关紧要。

image.png这就是这个题目要探讨的心理尺度和物理尺度的关系,现在的通信、科技、交通形式使我们日常活动的半径远远超出1KM²尺度,技术迅速拉近人与人的物理空间。而很多人生活在虚拟世界,每天只是在家里上网,足不出户,但精神世界非常宽广。我们出这个题目也想引发大家这方面的思考,在这个时代如何思考人居的尺度?我们这个时代和柯布西耶时代一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和变革,如何回应当下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image.png

对我而言,我会找一个参照物,如果远方有1KM²,我应该在近端,在身边再去找1KM²,从一点到另外一点,这是我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现在网络时代也是节点到节点,我周围生活的1KM²到远方的1KM²。他们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空间环境是怎样的,城市尺度是怎样的,日常空间是怎样的,我会做对比研究。

4

可以从哪些有意思的角度去阐释1KM²

image.png景观做的是户外空间,从景观师的角度,我希望在城市中有更多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有更多鸟儿和各种生物、各种植物,把它们跟人共生的关系营造好。

这需要角色换位,我会经常以角色转换的方式看一个城市。比如有时我把自己看作一个小孩,从1.6米的视线变成60公分的视线,看城市的尺度就会发生变化。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如果我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上下坡都有困难时,这个城市对我是否友好?我看这个城市的尺度和空间又不一样。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城市,你就会发现不是单一视角,不仅仅从人本身的角度看这个城市。甚至可以从动物的角度、大自然的角度来看这座城市对我是否友好。这里面可以发散出更多元的空间形态、城市形态,我们不是惟我独尊的,我们是城市、是自然的一份子。

image.png出发之前先掌握方法,怎么旅行更重要,想好了怎么旅行,地点自然就有了,因为观看的方式决定了观看的对象。我们作为建筑师或跟建筑有关的跨行业的、对城市感兴趣的同学,首先要换一种眼睛来看城市。为什么我们要把日常生活这个话题提出来呢?是希望你换一种眼光来看别人的城市是怎么生活,然后再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城市的日常生活还是挺有意思的。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增强自己的共情能力。

建筑学科和城市研究需要对社会有非常强的共情能力,你要跟所有人打交道,你要把自己想象成他们的身份。这种属于现场考古学或者考现学的观察方法,在真实生活中发现平常不关注的东西,这才是价值。如果你看到的东西都是图片上的东西,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旅行,上网搜就行了。我们应该看那些看不见的下水道,看人家城市的菜场。“看不见的城市”才是真正值得探索的城市。

站在全球化的眼光,我认为所有城市的结构性都一样,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城市,首先要做一些研究。这个研究对本科同学可能是一个挑战,旅行就是研究,做功课也是研究,做功课不仅仅是旅游的攻略。我认为要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现在有很多关于城市探索、考现学、考古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籍,基本常识还是要有一些。这样的话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对某一个点感兴趣、去了之后看什么。不然的话你是看了别人介绍的地方,但是回来之后也没有什么收获。

image.png对我而言,真正的设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设置。比如我做城市设计,但偶尔也会做建筑设计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设计,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壁垒,欧博一直坚持跨专业多学科集成一体化设计。

没有一栋建筑是孤立的,它一定是在城市环境下和背景中。我们做城市设计,往往独特性、在地性、设计核心概念都取自于对场地的认知、对场景的解读,所以建筑师更应该走到城市,更应该做田野调查。城市设计是很综合的学科,设计或了解一个城市是很难的,首先你要去理解一个城市的系统,找到这样的地方,沉浸下去,观察细节,做有深度、有宽度的研究,甚至是把深度和宽度结合在一起,研究1立方公里。

image.png

我去到一个城市,一定会去跳蚤市场。在跳蚤市场我会砍价,有时候跟一些老人聊起来,他会告诉你这个背景是什么、故事是什么,非常有趣,让你对城市的印象完全脱离开景点,脱离开肉眼所见部分的吸引力。N年后回想起来,那个片刻会让你回味,让你觉得自己跟城市的连接度特别强。往往我们去一个城市会去打卡点、去地标,但地标的母体部分才最有趣,它可能不是特别吸引人,但很多样性。

深圳作为一个发展40年的城市,有很多独特的样本,这个独特的样本可能是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是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城市问题,以城市问题切入选择跟它相匹配的城市。或者是你对特别感兴趣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一个近处的城市,一个远处的城市,我们找到深圳的样本,带着深圳样本的问题看世界,再回过头来反思未来城市发展是不是有更多可能性?

一个城市面貌的多样性是由过去决定的,你对待过去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未来的态度。现在有的城市遗产保护是破坏性的保护,挺可惜的。当代人受限于自己的局限,不一定能判断未来的事情时,我们应该稍微谨慎一点,稍微退后一点,稍微谦虚一点,这样的话这个城市能留下很多片段、很多样本,让时间线在这个城市呈现多样性的面貌,未来会更有吸引力。

image.png

受祝捷启发,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角度。今天国内大城市在做旧城风貌改造时常采用一种主题公园式的商业开发模式,例如广州永庆坊,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等等。相对一些欧洲的老城,例如西班牙有托雷多,克罗地亚有杜布罗夫尼克。这些老城虽然都相对非常旅游化,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城市在相对完整的保留历史面貌的本身仍然有生活的氛围,仍然是活着的城市。

我们如何面对老的东西、旧的东西,如何做遗产保护,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角度,让我们反思当下过度精致消费主义的旧城保护。同学们可以从有批判意识的角度进入这个主题,规划自己的考察。

5

嘉宾们想去的几座城市

image.png我想去东京。我认为在深圳或中国的大城市群出现之前,东京最接近我们脑子中幻想的未来城市样貌实例。我希望去东京看漫画中描绘的场景,人走在那里,与以前通过不同介质感受到的体验进行对比。甚至跟当地人交流,从文艺作品中得到的信息与我们从身体到皮肤、到气味、到眼睛感受到的一切来印证。先期所得与后来感受到的一一进行印证,这样得到的东西会更多。

如果你选定去一个地方,需要先去了解它。东京有太多文艺作品、有太多漫画、有太多东西可以帮助你了解你要去的地方,亲身走入它、感受它,与之前的想象和幻想做印证。这样会更容易进入当时的环境,或者让自己的感受更多元、更丰富。

image.png我可能会选纽约,我对很多元甚至有一些冲突的城市特别感兴趣,因为里面蕴含着有趣的部分特别多。之前看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那个城市让我有着非常神奇的向往,想去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么多元的种族、民族,这个城市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非常多样的面貌,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想去了解它。

image.png虽然我已经去过了,但我还是想去罗马,可以看两个1KM²,罗马世纪的1KM²和现在的1KM²重叠在一起。我想看多维度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能展现出不同的切片,这就是刚刚说的古城保护的原因,这种信息给了我们更多的城市体验。当代城市也只有这个时间段的,但在罗马我能看到古代罗马人的生活状态,跟现在的人进行对比,可以把我带入不同的时空场景,这更吸引我。

image.png我想去纽约,纽约是爵士乐的宇宙中心,我的斜杠身份是爆裂鼓手,我很想去看看爆裂鼓手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也想去罗马,我还想去伊斯坦布尔,那个地方很神奇。我也想去东京。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东西没有看到,观察视角打开方式也不太对。

很多地方我都想去,但回过头来我最想去的两个城市,一个是香港,香港很神奇,最接近未来,它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想重新解读一下。另外一个是深圳,虽然我现在就在深圳,但我来深圳十年,从来没有住过城中村。城中村很神奇,除了高密度,复合度也很高。我想去深圳的城中村看一看、住一住,体验一下。

6

给申报学生的一些建议

image.png

有同学问本次研究希望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希望得到的是比较开放的成果,可以是以漫画、连环画的形式画出一个城市的平面图,或者以文字报告、视频的形式。这个研究成果报告可以很好地阐释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形成研究观察到的东西,包含你在旅行中对城市的观察和体验,并以自己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

image.png

但视角要独到,体验要真实,我们更想拿到的是你的感受和你的视角,不是标准模板的引言、序之类。

image.png

我提供一个参考案例。“深港双年展”曾经有一个作品,作者在各个城市拍走路的脚,有穿高跟鞋的,有穿皮鞋的。他在每个城市拍不同的脚走路的状态,编辑成一个非常长的视频,这个视频中不断有各种脚在路上走过。我觉得很有意思,从这一点也可以解读出非常多的信息,不一定是套路化的分析场地、历史、人口,画1KM²的图,再拍点照片,这样就没有意思了。

我们要用社会学家的方式、艺术家的方式、建筑师的方式,甚至摄影师、导演,种种方法都可以。如果这个成果将来做展览,你要考虑到展览是不是吸引人,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展示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提交文字报告,这样的话5万元就浪费了,一定要把5万元用在刀刃上。

image.png

我推荐大家几部文学作品。如果去伊斯坦布尔,可以看一下奥尔罕·帕穆克的几部小说,都是描写伊斯坦布尔城市的,《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还有他最新的作品《我脑子里的怪东西》。他是一个建筑师出身的诺贝尔奖作家,以建筑师特有的独特的看待空间和城市的视角,写日常生活,写人们的命运。

我还想推荐大家看阿道夫·路斯的著作,他是与柯布西耶同时代,同样重要的现代建筑先驱。他的作品语言很诙谐,从日常生活角度观察人,观察人们的穿着、食物、语气、口音,以很日常的东西来讨论一个时代的精神,阐述他自己对城市、对风格、对建筑空间的理念,非常有意思,同时维也纳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城市。

访谈文字经过整理,部分章节有删减

 


 

识别二维码查看2020AUBE欧博奖学金常见答疑:

image.p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