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中心区景观设计
2012-06-20
作者简介:钟洁玲,女,1979年出生,籍贯广东深圳,园林中级工程师,景观部部门总经理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相应扩大,城市规划根据发展的需要,拟定越来越多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区、副中心区或区域、组团中心区。新旧中心区的更替和发展,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民、游客对商业活动和文化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诉求,引起人们为响应这些发展和诉求,不断思考如何达到高效率、高品质、地域性、文化性和生态性等设计目标。在上述需求已经成为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行业通用的目标及原则之时,又如何在具体项目中体现项目的个性特色?
以深圳目前双中心区规划设计为例,设立城市双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二有:
(1) 在地理现状来看,深圳城市板块为带状,东部一个中心区(福田CBD)无法辐射完全整个深圳市
(2) 在地理特点来看,深圳为滨海城市,需要一个能体现出深圳滨海特色的中心区。
而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作为深圳市双中心之一的前海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商务办公、商业、文化、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在深圳文化发源地南头古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位于深圳市15公里滨海带附近区域的地理位置条件下,与南山区独有的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型通商海港群交相辉映。本文案例《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景观设计项目》,位于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的中部,是整个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的最核心部分,由于其集深圳文化背景和深圳滨海特性的个性特点,所以拿来作为本文主题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该项目作为深圳近年来,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指导下进行的新中心区建设项目,其项目操作顺序相对于以往其他中心区建设而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他中心区建设往往是建筑设计先行,后期景观设计作为补充和美化的角色穿插在各建筑地块设计之间;但南山中心区核心区的景观设计,是作为指导性与统领性的角色,先于地块建筑设计,于2007年就已经完成整体环境景观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作为总体设计顾问的角色,起到与十个地块建筑后期衔接设计的指导与相互协调配合的重要作用,同时起到满足和控制实施前期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方针的作用。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核心区城市规划设计始于1997年,经过近8年的国内外设计机构的多次深入研究,给后期景观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设计依据。
(1)1997年深圳城市规划院编制的《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1998年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招标成果文件
(3)1999年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中标方案进行调整和深化,得到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批准,作为中心区地块出让及建设的技术依据
(4)2003年3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对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进行深化,作为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的地理位置靠近海洋,具有较强的滨海特质,所以用水环绕整个核心区,将核心区设计成为与海洋相接、相联系、相融合的整体“岛”状格局,是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就确定下来的格局特点,也是整个景观设计的灵魂。
景观设计在遵循上述城市及规划前期研究的技术条件基础上,提出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匹配的高效率、高品质、地域特色、文化性和生态化几大设计原则,同时强化南山本土文化融入核心区景观的设计理念。
方案对二层步行街及南北水岸分别定义的三大设计理:
(1)二层步行街(现深圳湾大街)景观中轴——海洋气质:南山拥有抱山面海的地理特征及渔业文明的传承根基,核心区应成为城市居民家乡情怀的认知媒介。
(2)北侧水岸——效率与节奏:南山地区是深圳城市发展壮大的发源地,是高校和高新产业的聚集地。重塑南山形象,使之成为代表深圳活力和文化的重要地区,核心区占重要地位,她应该是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区之一。
3)南侧水岸——风情文化:南山地区作为深圳城市文明的发源地,既有浓郁的本土文化特征,又体现出对多彩的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塑造体现独特的南山风情文化的城市空间,应是核心区城市空间场所塑造的根本。
通过延续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景观设计的场所和结构,我们得出上图所示的景观结构——一轴线、两水岸、三广场、四街区。
1、一轴线及三广场:
中心二层架空连廊东西长约880余米,西连中心区其他居住、商业地块,东连南山CBD二期及深圳湾15公里海岸线滨海公园。跨越后海路和后海滨路的人行天桥,将6.00标高上的商业街与基地两侧的商业地块连接起来,打通了南油商业圈与核心区间的联系,并通过这条朝向大海的轴线建立起“城——海”的联系,景观设计赋予其体现文脉并承担起人们生活活动的功能,将不同的建筑功能联合在一起,这些建成或规划的建筑地块功能分别有:五星级酒店、大型商业、高层办公、超高层综合建筑体及文化剧院广场等。这条轴线如今已经搭建起一条城市生活的桥梁,成为极具南山风貌的空间场所。
二层连廊作为整个核心区重要的商业步行系统,景观设计分别于核心区的东西两侧设置引导人流的东、西广场连接一、二层竖向空间,而中心区域作为二层步行系统的最重要节点,设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宛如“村”中心,是核心区外部活动空间的心脏区域,就如中国古老村落自然围合的中心,提供村民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如今这个“村”中心在兼顾海岸城二层室外活动功能的同时,也起到项目的活动中心作用,每逢周末,在此举办的各种创意集市、音乐会、小型表演会等等活动,都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到此相聚。
景观设计为了体现这条轴线的海洋渔文化气质,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在这个“村”中心广场,设置了以“鱼篓”为原型概念的大型构架,其曲面的造型设计,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推敲后得以完型并实施。
在景观概念设计中,海洋本土文化的沉淀与对本地“渔村”场景的畅想是这条主轴线的主旋律,因此除了上述“鱼篓”构筑物以外,我们还希望通过铺装设计、小品标识设计等深化,更好体现核心区海洋及本土文化气质。比如铺装设计中料石和“瓦”两种材料的使用,含蓄地表达着“村”的概念,旨在使这里成为体现深圳本土南山海洋渔业文化精神的家园。在标识设计中加入贝壳等元素,期望能在核心区各处不经意的角落,都能找到一丝丝属于“海洋”的气息。可惜在实施过程中,因工期、施工工艺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未能一一实现,只能给我们留下比身处现场更大的遐想空间。
2、两水岸之一:体现效率与现代节奏的北部水岸。
北部水岸边集中有核心区大多数高层和超高层办公楼建筑,因此北部水岸首先要满足大量办公人流工作活动及日常休闲等功能。便捷、高效、简洁是体现这一侧水岸的景观特质。
景观设计在办公区一侧,结合建筑入口设计小广场,建立开敞亲水平台,供办公区的人员休闲活动,其空间犹如“村”后河边;靠道路一侧的水岸,则以茂密的绿地与车道隔离,从而起到降噪的作用,留给办公休闲区域一个相对宁静的空间;将人行道设置于近水一侧,使路人可欣赏到水景的同时,也可在水边平台和小广场停留、活动。
景观于西北和东北角设置两个放大的街角广场,是功能布置及交通引导的需要,南部水岸同样有类似街角广场。四个街角广场虽然在构图上都来源于“九宫格”设计,但又具有有趣的组合变化,是整个核心区对外引导人流和展示景观的重要空间节点。
3、两水岸之一:体现风情与南山文化的南部水岸。
南部水岸主要由大型商业中心、综合文化中心及超高层综合建筑组成,这里为城市生活主要的公共活动提供场所。南山独特的本土文化与在这里衍生发展的外来文化共同形成的文化特质,在景观设计中,期望通过水岸公共空间来加以体现。
有良好视线的开阔近水空间以柔和的水岸线表现南部水岸的独特“风情”,有别于北部水岸的“硬朗”折线。公共建筑前具有良好绿化的公共广场空间,提供商业、展示及文化活动的场地,也是沿街商业的延伸空间。拥有整齐树阵的广场空间与滨水植物的自然群落相映成趣,让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在这里有机融合。沿水岸北侧具有休闲步道,时而临水,时而穿越于水中,人们在芦苇、再力花等水生植物中穿行,为来此购物、观影、观剧等等需求的人们,提供不一样滨水空间感受。水岸南侧为自由种植的密林草坡,尽最大可能给市民提供林下休闲空间,人行道被绿化带隔于车道的噪音和污染之外,并朝着良好的景观面打开视野。
4、四街区:
由于核心区项目用地内部街道较多,所以原景观设计期望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对南北向街道进行标识性设计,从西往东分别采用“大花紫薇(夏季开紫花)——腊肠树(夏季开黄花)——小叶榄仁(冬季红叶)——美丽异木棉(冬季开红花)”。可惜深圳因气候夏季特别长的特点,植物设计最终没有达到四季变化的效果。
本项目案例中,有大量的景观水景水池,且水池地下部分为建筑地下车库,水处理问题一直是本项目生态性的重点研究环节。水体在核心区是主要景观构成元素,也是将各个空间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这里大面积的水景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视觉元素,也提供给城市人接触水和体验水的机会。亲水平台、小桥将人的行为与水体拉近,水生植物形成舒适的小气候让人感受到水的气息;喷泉、跌水使水体活跃起来,调动人们的情绪,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临水设置的水生花园除了给人们提供可参与的景观以外,还有益于保持水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景观设计时,考虑到水量不足时对景观的不利影响,水体设置了两个水深区域,深水区尽量采用大于1米的水深设计,满足水体自净能力的要求;浅水区则设置与水岸步道,与亲水平台相结合,在枯水时便成为放大的亲水活动空间,或集中于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满足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要求。
结语:本文以深圳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核心区景观设计为例,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对区域特质、文化背景、项目总体定位、周边地块联系、项目内部功能定位等等的项目个性研究,探讨如何更恰当地体现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社会风貌和本土特色的方法,突显不同中心区景观设计的个性特点;通过设计将城市生活需求和当地文化特色更好地融入环境景观之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