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中翱翔
2007-07-17
他曾在高校教书,他曾在餐厅端过盘子,他曾被法国总统希拉克邀请,成为爱丽舍宫的座上客。他曾被誉为“深圳市政府海外引进人才”,回国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规划……他就是冯越强。
1. 法国十月阵痛。97年以前,冯越强的个人简历非常简单:1980-1984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84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攻读硕士,同时在该校担任助校。由于从小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向往,冯越强选择自费去了法国。“由于法国朋友的帮忙,签证很快就下来了。由于工作忙,我只去上过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次数的法文课,初到法国时,我刚记熟26个字母的法语发音。” 在法国的最初几个月,冯越强称其“受够了洋罪”,最难以克服的就是社会地位的落差,社会认知感的缺欠。第二个困难就是生计问题。冯越强出国时身上带了1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国内算一笔不小的数目了。“那时17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60法郎,而我买一张地铁月票就花去300法郎。也就是说,1万元人民币根本撑不了多久。”在朋友的介绍下,冯越强每个周末来到一家香港人开的餐馆打工。“从我的住所到打工的饭店,来回需要4个小时,实际工作时间从6个小时到10个小时不等。那时我还不会说法文,只好将菜单按照编号背熟。”冯越强说,那时读书、住房都需要钱。他最盼望的就是周六,有位40岁左右的女客人总会带朋友来吃上一餐饭,然后给服务人员100法郎的小费。“从一名人人尊敬的大学老师,到对100法郎小费如此期待的服务生,这样的反差是让人极其痛苦的。”“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的语言无法与人沟通,思维无法与人交流,就完全成了一个废人。”打记事起没掉过一滴眼泪的冯越强,在到法国l0个月后的一个晚上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回忆起初到法国的狼狈和那次难得的情绪宣泄,冯越强并不回避。他说正是有那段经历,才让他更珍惜以后的每一个机会,遇到任何磨难都会抬头向前看。“那时上课我就带一个小录音机,将老师教课内容全部录制下来,回去再一遍遍地听。刚开始时,几乎每个单词我都要查字典才弄得明白,一堂课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来消化。”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冯越强在法国第八建筑学院攻读了第三阶段城市建筑专业,并在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取得了城市地理系城市规划博士学位。
2. 回归厚积薄发。冯越强在法国从事的第一份与建筑相关的工作,就是在法国著名的巴黎ABC建筑事务所任画图员。“我进这家公司的第一天,老板就问了我一个问题——谈谈你所理解的建筑。我法语夹杂着英语,再辅助于手语、画图,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两个小时。那老板特有耐心,听我说完后,补充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从选择建筑专业的第一天起,你就会面临着离婚的威胁——这是个充满魅力的职业!你会对这个行业倾注全身心的精力,从而产生情感甚至爱恋,很容易忽略家庭。对老板的话,冯越强深有体会,在建筑这个行业,他一做就是近20年——爱上了,陷入了,不离不弃了。 从画图员提升到主任设计师,专业水平突出的冯越强创造了“超速度”。期间他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并和法国建筑师一起,参加了法国体育馆的设计,也参与了编纂《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部分。 1993年,法国另一家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巴黎SCAU建筑设计公司看中了冯越强,业务能力强、人脉关系良好的他成为这家公司中国市场的项目负责人。 到法国3年后,第一次回中国,在罗湖口岸看到五星红旗,冯越强激动不已。他说:“中国和西欧相比,虽然有差距,但发展很快,我当年在同济大学参与研究的上海浦东发展课题,很多已变为现实。所以,我感到,留学生回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真正的事业应该在中国。”于是,冯越强毅然跳出还在对中国市场观望的原公司,联合法国建筑设计师艾德蒙等人,于1997年4月在巴黎注册成立了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并在深圳建立了办事处,并亲自担任公司中国区的经理。 从公司刚成立时仅有的5个工作人员,发展到后来拥有中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80多名优秀建筑设计师,欧博公司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目前,冯越强及其同事们已在中国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他们的设计作品。如珠海大学、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成都天府广场、北京珠宝花园、杭州歌剧院、深圳电视中心和华侨城生态广场等,都是当地非常重要的项目。
3. 打造滨海深圳。冯越强一手带大的“孩子”——欧博公司——就位于华侨城生态广场C栋二层。从冯越强办公室的落地玻璃看下去,自然形态的山丘、溪流、丛林、绿地、鲜花都尽收眼底;推开窗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绿的韵律……“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冯越强向记者透露了当初设计该广场时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华侨城生态广场作为向新世纪献礼的项目,从设计到验收,甲方只给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最初,甲方要求设计师在这46公顷的土地上加大建筑面积。冯越强和同事则通过对居民、游客摸底调查了解到,他们最希望的是在这里建立一个轻松幽雅的活动空间、开放环保的休闲中心。 在冯越强众多设计作品中,他为参加深圳规划局“海与建筑”学术研讨会而设计的“方寸餐厅”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个餐厅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幻方”。在岩石的耸峙里,在海浪的拍打中,在阳光的触摸下,浪漫主义的情感铺陈出印象派的画卷,支离的色彩转译了莫奈的《印象·日出》,通过海与建筑的关系,唤起人对起源与归宿的回忆,这就是“幻方”带来的震撼。从效果图上看,“幻方”由长、宽、高均为13米的立方体组合,除了厨房位于面向山体的一侧外,其它3个向海的朝向则让位于餐厅,使其尽览框景式多变的壮阔海面;建筑主体材料为黄褐色混凝土,6个立面上的长窗则为颜色各异的透明玻璃,整个餐厅演变为海面上石化的魔方形态。谈到这个新颖而又别致的设计,冯越强仍强调,他所理解的建筑的本质仍是提供庇护人的场所。“建筑在完成为人服务的基本功能后,还要有个性的体现。建筑这个专业就是软性和硬性的结合。建筑首先是一个工程,同时又要兼具艺术性。”“城市主要是由建筑群组成的。若要强调深圳的滨海特点,建筑应和海发生直接对话,城市的街道和公共空间都要和海紧密相联。”冯越强说,最起码要有面向海的街道,要有面向海的广场,市民在公共空间里可以和海洋发生关系。“此外,在海洋和陆地的过渡段,也就是沙滩,要向市民开放,让人人都可以感觉得到这个城市是我的。这样才能让深圳弥漫着海洋气氛,让海进入城市的每一个空间,深圳也才能通过海滨城市的建筑再一次得到提升。” 冯越强说,深圳是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又濒临海港;人口结构年轻,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深圳本身具备培养艺术的基础,建筑师也拥有较大的创作空间。“深圳提出‘设计之都’的想法非常好,这样能吸引国内外更多优秀的建筑师前来深圳。让设计成为人们的生活,让深圳成为充满创意的城市。在建筑风格上我认为深圳应该向前卫发展。因为深圳的人口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容易接受这种风格。深圳完全有条件做成全国前卫建筑的实验地。”
相关新闻